勠力同心战贫困——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-凯发k8国际注册
●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邓慧遐
“日子有奔头,干活都更有劲。”仲冬时节,在拖市镇鸿远马铃薯合作社的娃娃菜种植基地,何场村4组的张木海在收获的劳动大军中干得格外带劲。
“医疗救助、危房改造等扶贫政策,我家都享受到了,现在又有蔬菜产业帮我增收,心里更踏实!”年过六旬的他,3年前脱贫,如今,收入增加,吃穿用不愁。
在我市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上,像张木海一样受益的贫困户,还有很多。
市委、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,坚持精准方略,尽锐出战,主要领导科学谋划、率先垂范、强力推动,形成了各级齐抓、各方共抓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,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昔年贫困,一朝挥别。今年7月份,国务院脱贫攻坚督查组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,工作成果获得肯定!
产业扶贫 推动帮扶可持续
“种销不愁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多宝镇风景新村2组贫困户丁志忠越干越有劲。
丁志忠种了2亩多地,从2017年开始,他与红日子合作社签订订单种植协议,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、肥料、农药、薄膜等,按合同价对种植的农产品进行收购,丁志忠当年摘掉“穷帽”。
丁志忠由苦到甜的生活,正是我市聚焦产业扶贫、推动帮扶可持续的结果。
思路决定出路。“作为农业大市,必须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调优品种、调好品质、调强品牌,推进农业品牌化、市场化。”
因地制宜,不搞一刀切。
围绕模式调优、方式调绿、效益调高的目标,市委市政府加快“天东双水双绿”“天西蔬菜药材”“天北四季瓜果”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建设,引导形成虾稻共作、精品蔬菜、生态瓜果、中药材、富硒水稻、畜禽水产养殖等六大扶贫主导特色产业,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;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7000余户。
脱贫攻坚,产业先行。
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。汪场镇雷场村10组村民谢乜二以前种植棉花、小麦,一亩田毛收入2000元,如今一亩半夏毛收入2万多元,增加了10倍。
“多亏了种植半夏,我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。”谢乜二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。
在汪场镇,半夏种植面积数千亩,2000多户农户土里刨金,半夏成了该镇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。
龙头企业带动,让现代农业“绿里生金”。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泡菜10多万吨,在天西片区订单种植面积4.5万亩,覆盖农户5000多户,户均收入过2万元,2017年以来成功帮助1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。
红日子合作社还在多宝镇建成高标准连栋育苗大棚2.2万平方米,自动滴灌、远程数据采集、智能电力温控等智能技术,让农田产出更高效益。
行走陆羽故里,光伏、特色种养殖、农产品深加工、电商助力;天东、天西、天北“个性化”发展;“龙头企业 合作社 家庭农场 贫困户”带动……天门大地上,不同类型、方式各样的相关产业项目,已渐渐绘成各具特色的“富春山居图”。 产业兴旺、百姓增收,希望的田野,生机盎然。
综合施策 聚焦贫困群众所需
脱贫攻坚,下的是“硬功夫”“细功夫”。
我市坚持政策联动、资源整合,聚焦贫困对象所需,探索建立诸多长效机制,推动脱贫攻坚工作。
“多亏了扶贫政策好,我家才能很快走出困境,摘掉穷帽。”冬日的一天,清扫完光伏发电站灰尘的佛子山镇杜桥湖村村民苏红华回到家,看到旧貌换新颜的房子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苏红华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为了帮助他们家脱贫,村“两委”和驻村工作队不仅为他申请了教育扶贫、危房改造、医疗救助、金融扶贫等政策帮扶,还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。
“国家的政策好,但我们不能等靠要”。苏红华也自强不息,近年来,先后发展虾稻连作20余亩,还做起了木材生意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是脱贫攻坚的基础。
近几年来,我市舍得投入资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实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水平得到显著提升;
治贫先治愚,扶贫必扶智。我市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,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,目前,义务教育阶段无学生因贫失学辍学;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我市贫困对象基本城乡医疗保险全部参保,实现贫困对象参保政府资助全覆盖,同时,“四位一体”(基本医保 大病保险 医疗救助 补充保险)和“先诊疗后付费”“一站式、一票制”结算制度全面落实。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,贫困群众告别“小病拖、大病扛”。
我市实施危房改造工程,逐步实现了“危房不住人,人不住危房”;
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,全市农村饮水达到《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》标准,全市农户喝上了放心水;
“有事干,穷根断”。就业是民生之本,也是扶贫之要,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,我市一直在努力,发放就业扶贫资金,一名又一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;
消费扶贫,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,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。如何实现精准高效对接,让乡村“土疙瘩”成增收“金疙瘩”?我市着力推动消费扶贫:从市长直播带货、乡镇主职带货、到一场场消费扶贫赶集会等活动,美了农产品“颜值”,鼓了贫困农民“腰包”。
尽锐出战,合力扶贫。“百企联百村”等活动走进乡村、下到农户,访贫问苦、嘘寒问暖;在外老乡、市内民营企业家,送物资、送关爱、送项目、送精神食粮……如冬日暖阳,温暖贫困户心田!
“应兜尽兜”“应纳尽纳”“应扶尽扶”,综合运用多重社会综合保障措施,小康路上,不落一户、不丢一人!
“告别了行路难、用电难、上网难、就医难、就业难……”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改善,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。
全力战贫 把使命扛在肩上
初心不改倾情扶贫,把人民放在心上,把使命扛在肩上,全市各级扶贫干部、帮扶责任人等纷纷扑下身子服务群众。
杨忠信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,他把贫困户当成自家人。
那是杨忠信在净潭乡文台村任第一书记的时候,走进贫困孤寡老人李兰英的家,发现李兰英居住的房子低矮破旧,墙壁用木棍顶着,部分屋顶开着天窗。他积极向上级汇报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并倡议捐款,共筹措资金两万多元,组织施工队为老人重建新房。一个多月后新房竣工,杨忠信上门帮助打扫卫生收拾停当。老人逢人便夸:“杨书记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!”
市税务局干部陈友谊驻村扶贫已有5年时间。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都成了他的亲人。不仅如此,在他的带动下,家人也纷纷支持他开展扶贫工作:父亲生病住院时,仍嘱咐他坚守岗位,以扶贫工作为重;妻子李丽蓉带病坚持照顾老幼,忙碌之余挤时间陪他去看望贫困老人、留守儿童,夫妇俩省吃俭用为他们购买并送去电脑、手机、寝具及炊具等生活用品,多次资助寒门学子,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;儿子陈瑞泽利用暑期为村里留守儿童免费补习功课,把自己的学习资料送给他们……
像这样例子,还有许多。在脱贫攻坚战中,扶贫干部、帮扶联系人挂念着贫困户冷暖,扎根在田间地头,坚守在抗灾现场,奔波在发展路上,用自己的“辛苦指数”换来基层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,赢得了群众的赞誉。
堡垒无言,却凝聚着强大合力;旗帜无声,却激发出无穷斗志。
选派驻村工作队170支、驻村干部643名,驻村第一书记119名,8621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,实现了“村村见干部,户户有帮扶”。
通过组织开展大规模轮训、精准识别、精准帮扶、精准退出,一批又一批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得到了培养锻炼,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为战贫注入不竭活力。
扶贫干部的忠诚与担当,在战贫中经受了考验!
激发动力 幸福是奋斗来的
“感恩党的政策好,我要努力向前跑”,这是我市不少脱贫出列者的心声。
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,好日子是干出来的。
在蒋场镇李场村,今年55岁的宋太山是村民们致富的“领头雁”。
宋太山曾是村里的贫困户,通过种植荆半夏,他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,成为李场村的荆半夏种植大户,更成为带动村民们致富的“领头雁”。
致富不忘乡邻,宋太山加入书华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后,合作社吸纳了10多名社员和贫困户入社,由宋太山教他们种植技术,合作社为他们提供种子、销售“一条龙”服务。贫困户杨满枝等人就是在宋太山的指导下,通过带田入社种植荆半夏成功脱贫。
走进九真镇南堤村贫困户石志照的家,“哒哒哒”的缝纫声音,不时传出。
“党的扶贫政策好,让我不愁吃穿住,我也要用勤劳的双手,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。”石志照在该村第一书记杨忠信的鼓励和帮助下,在村里率先开设了服装加工坊,采购缝纫设备进行服装加工,带动其他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。
“小康路上一个不落”。社会的关爱与自身的拼搏,让贫困人口中诞生了更多的职业农民、创业者。他们满怀希望走上致富路,让追梦人生与乡村振兴同向融合、同频共振。
站在历史的交汇点,天门干群心手相牵、一路前行,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,奋力续写新的篇章!
扫描二维码
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