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驿镇 -凯发k8国际注册

天门干驿镇

干驿镇古称"晴滩",又称干一,北滨华严湖,南涉至沉湖离仙桃市区20公里,东距汉川市田二河镇4公里,离武汉100公里;西北到竟陵28公里,荷沙公路横贯中部,为天门东大门。

干驿镇历史悠久,地处平原,土地肥沃,沟渠纵横,素有"鱼米之乡"的美称。明朝时设为驿站,称晴滩驿、干滩驿,清雍正时更名干镇驿,简称干驿,沿用至今,为千年古镇。干驿镇是著名的侨乡,旅居海外的华侨、华人近万人,分部在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越南、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俄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,主要聚集在东南亚。

干驿镇是天门民间曲艺"碟子、莲湘、三棒鼓"的发源地,民歌、小曲的宝库。

【历史沿革】

干驿为天门东乡名镇,历史悠久。上古时期,这里是烟波渺的云梦泽北部边沿的一环水滩地,时有渔民在晴朗天气到此晒风炊烟。久而久之,这块无名滩涂便被人们依其自然特征和作用,称为"晴滩"了。故后人常称"古晴滩"。相传到了商代,已成为汉水北边一块不被水淹的干河滩。渐有人群来此定居,从事渔樵牧耕。引来过往船只到此抛锚避风,停泊过夜,补充食品薪炭,进行商品交换。于是,人们以其他理地貌特征,呼之为"干滩"了。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,参与交换的人增多,交换场所逐渐固定,便形成了早期的集市。宋初,集镇发展到相当规模,成为汉水之滨的重要商埠,按镇的建制,称为"干滩镇",简称"干镇"。

明宪宗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在此设置巡检司。成化十七年(1484年)在此设驿站,初称"晴滩驿",后改称"干滩驿"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,改名为"干镇驿",简称"干驿"(现在为方便又写为"干一"),沿用至今。属天门县官城村(清末改称乡)官四里。巡检署、驿站和村(乡)址均设于此。

民国元年(1912年),为干驿区公所驻地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为干驿分区驻地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为自治区驻地。1930年春,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干驿区干驿镇苏维埃政府。1932年2月,属天汉县苏维埃政府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为天门县第三区干驿乡驻地。1943年春,日伪军将干驿乡改为河北乡联保处,属汉川县二河区日伪政权。与此同时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于1943年春建立了干驿抗日民主政府,属天汉县天沔行政委员会(1944年2月改称天门县行政办事处)第一联乡。

1946年5月,建立干驿镇政府,直属县南行政办事处(县级)。1946年7月,为国民党天门县政府干驿乡公所驻地。1948年4月28日,干驿解放。同年6月,建立干驿爱国民主政府,属天汉县第四区。1949年7月,划归天门。1950年10月,属天门县第三区。1951年6月,为县辖镇镇址。1952年7月,为第四区公所驻地。干驿为区辖镇。1956年5月,为干驿指导组驻地。1958年7月,为干驿区公所驻地。同年9月为东方红人民公社社址。1961年4月,为干驿区公所驻地。1975年11月,撤区并社,为干驿公社社址。1984年3月,为干驿(县辖)镇人民政府驻地至今。

【饮食文化】

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干驿人,极其讲究饮食文化。千百年来,形成了以鱼类为主、具有浓厚水乡特色的菜肴体系,及滚(烫)、烂(熟)、淡(甜)的地方风味。有客到来干驿,好客的主人往往请客人到"三蒸鱼"的发源地、百年老店"天禧酒楼",去品尝正宗的"天门三蒸"。所谓"三蒸",系指用馏子制作的泡蒸甲鱼(鳖)、泡蒸鳝鱼、泡蒸才鱼(乌鲷)。

在干驿城乡,凡喜庆宴席,头道菜都是"天官赐福"即杂烩。据传,在明朝万历年间,祖居镇中的周嘉谟,因晋升吏部尚书(尊称天官、大冢宰)回乡祭祖,在祭祀吉日,桑梓父老络绎不绝地登门庆贺,为酬谢众乡亲,在事先准备不足的情况下,周天官临时要家人们将镇上各饭店酒楼制备的山珍海味、鸡鸭鱼肉等各式菜肴收集来,用大锅烩于一体,取肉鱼蛋三鲜聚集的形象,及亲友团聚、主客同喜与回警祝福之意,将杂烩取名"全家福"。以开"流水席"的方法,每桌端一盆子以招待。事后,乡民们为纪念周天官赐宴的盛事,便将菜名改为更加吉利的"天官赐福",并约定俗成,列为正式宴席上的头道菜了。在传统的佳肴之中,还有一道纪念世居东冈岭(今六湾村)的明代两京国子监祭酒鲁铎的"祭酒瓤鳝",民间简称为"鱼卷"或"鳝鱼卷"。除上述名菜外,还有蒸鲶鱼、酥全鱼、清沌鲫鱼、清煮黄鳝、鳜鱼火锅、肘子肉等著名荤菜和声名远扬的糊茼蒿、芋茸、藕蒸菜等独特风味的素菜。

干驿小吃在传统小吃名单中,深受世人赞赏的酥麻锅奎,用料精细,制作考究。刚出炉的锅奎,有如狮子头,罗汉肚。二面焦黄,中间绵软,酥软相济,香气四溢。在名点中,还有麻糖、麻叶、管子糖、麻枣、酥糖与起酥月饼。

【民风文化】

干驿民歌,以其质朴的乡土气息为世人所喜爱,故有"民歌宝库"之称。至今流传的200多首民歌,仍为本地群众哼唱。镇上的民歌爱好者鄢时昌(1940-1988),编创新民歌数十首,其中有18首分别获得省、地、县优秀民歌奖。民间艺人和优秀民歌手周秋成、周壮仙、张凤珠等,先后到北京汇报演唱过《车水情歌》、《望郎花开》、《湖乡好风光》等新民歌,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首都人民的好评。盛行于干驿地区的"打莲湘"、"调皮碟子"、"打三棒鼓"、"划干龙船"等民间文艺形式,是旧社会干驿人选荒谋生的手段。而今,成了地方舞台保留的传统节目。现在,镇上的中老年人,将"秧歌舞"、"碟子舞"、"腰鼓舞"、"莲湘舞"和舞剑,当作健身项目,早晚汇聚在一起,开展自娱自乐活动。干驿的民间剪纸(俗称雕花样),以其朴素大方,形象生动,层次鲜明的特色,在艺林独树一帜,深受各地群众喜爱,不少妇女用其作绣花样板和装饰品。干驿人制作的纸花拉开,更是多姿多彩,美不胜收,是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工艺美术品。1984年,镇文化站挖掘民间工匠设计制作的"侨乡古镇"大型宫灯,荣获湖北省首届春节花灯调展银奖。镇上还有影院、溜冰城、卡拉ok厅、舞厅、休闲茶馆、工人俱乐部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。经常开展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门球比赛。

【干驿名人】

近代华侨

干驿是天门的重点侨乡之一。1965年就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系主任的鲁超先生(1915-),朱岭村人。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第一个华商专家。他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,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镇区范围内,现在国外的侨胞与外籍华人共有1850户,7371人。分布在印度、印尼、越南、柬埔塞、新加坡、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。

历史名人

干驿人才辈出。明朝就出了不少高官显宦。盛传的"一巷两尚书",指的是同居陶家巷的明代户部尚书(尊称地官、大司徒)陈所学和礼部魏尚书(尊称春官、大宗伯);"前面一天官"指明代吏部尚书周嘉谟;"座后一祭酒"指明代两京国子监祭酒(尊称大司城)鲁铎。清末(1889年),本镇下街人周树模(1860-1925年),字少模,号沈观。参加殿试,列一甲五名(即二甲二名)进士,选庶常,曾任黑龙江巡抚兼中俄勘界大臣。北洋政府期间,曾两度充任平政院院长,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军伐割剧而两度辞职。为世人所尊敬。

在干驿,还出了一批文人名士。清代国画师鲁岱、鄢贞、鄢旭山,书法家李云骧,在画坛书苑独树一帜,享有盛名。清末优贡、著名经馆塾师陈心源(1881-1954,沙嘴村人),著有《陈涉发难论》、《四军铭》诗文,热情讴歌农民运动和新四军的丰功伟绩,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。

0599289fce3ee08d298941481c5c43fb.jpeg

干驿小龙虾美食文化节

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凯发k8国际注册的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
网站地图